让聋哑儿走出无声世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8-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

  12月9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子,孙月光柔柔地抚摸着聋哑儿的小脸,孩子们睁开顽皮的大眼睛说:“妈妈早上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回音康复乐园的语言训练就随之开始了。

  孙月光把自己怀里不到两岁的“小不点”张芳宁轻轻放在枕头上,一边帮别的孩子们穿衣服,一边开始了晨训课程“起床对话”。“早上好!”“睡醒了吗?”等一些相关的训练内容,孩子们一一回答妈妈的问题,宿舍里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紧接着,孙妈妈带着孩子洗漱、吃饭、上大课、做游戏,一直到孩子睡着了,一天的课程才结束,整整一天都贯穿着语言康复的内容。

  16年来,孙妈妈就是这样一直坚守着妈妈的岗位。“妈妈从来不下岗。”在她的时间表里,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也没有固定上课下课的时间,只要孩子不睡觉,老师的所有时间就都属于这群可爱的孩子。

  在康复乐园里,孙月光是“总妈妈”,负责全园的工作。培训指导老师、制定训练计划、跟踪检查孩子阶段性的语言效果、负责大龄聋儿的抢救性工作和新入园聋儿的适应和启蒙工作,还要协助生活老师调理好一日三餐,以家长的身份为在这里接受训练的聋儿营造一个快乐温馨的家。

  “成不成才先成人”,这是孙月光教育这些孩子的唯一目的。孙月光不仅教孩子学说话,还教他们学三字经、英语、电脑……“孩子特别懂事,我很疼爱他们,但绝不溺爱他们,我想让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孙妈妈的身边,有一个不到两岁的聋儿不离她的左右。每天,孙月光都要喂她吃饭、搂着哄她入睡、嘴对嘴地教她发音。孩子到康复乐园还不到三个月,已经能搂着孙月光的脖子喊“妈妈”了。

  16年来,孙月光就是这样竭尽全力地释放着所拥有的全部亲情力量,努力去敲开这群聋哑孩子有声世界的大门……每当提起“聋儿康复”这四个字,她总觉得话题沉重,虽然她已经让一百多个聋哑儿童走进了有声世界。

  她说,我国的聋儿康复事业已经开展了20多年,为聋哑人重新开口说话建了一个可行的平台。但是,能完全掌握有声语言,在正常人的队伍里畅通无阻的康复聋儿还是寥寥无几。实践证明,康复效果比较理想的聋儿几乎都是父母亲自做主力军训练出来的。

  “但是,我国大多数聋儿都生活在偏远的地区,受家庭条件、家长的文化素质等一些因素影响,使很多聋儿丧失了康复的时机。”孙月光无奈地说。

  从接触聋儿康复工作以来,她便立志在贫困山区为聋儿建立一个康复之家,机构里的每一位康复教师都是孩子的妈妈,用亲情的力量为孩子们推开有声世界的大门。

  很多人不解地问: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女,这样做未免太过辛苦!孙月光说:如果母爱只是属于自己的亲生儿女,这种母爱是狭隘的、自私的。一个有大爱的母亲,她的母爱应该是属于天下所有孩子。

  康复乐园里每个班里的老师同样以“妈妈”的身份与自己班里的孩子相处。在乐园里,孙月光要求每一个老师的存在都是为聋儿能说话而服务的,每一个人都无私地奉献,快快乐乐地把自己全部交给聋儿。

  这些年来,康复乐园来了许多老师,也走了许多老师,其中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孙月光说,大多数老师是凭着一颗爱心来的,刚开始的两三个月她们还能接受,可是时间长了,这些年轻的老师就很难忍受这里的孤单寂寞了。但是,还是有几位老师凭借着毅力和爱心留了下来,赵艳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她来康复乐园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只有在孩子熟睡的时候,我们才有自己的时间。”赵艳杰说。

  如今,孙月光兴办的回音康复乐园还是租借的民房,对于孙月光来说,能够有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康复乐园是她最大的希望。孙月光说,这房子是我和房东好说歹说才租下来的,有时候房租不能及时付清,就求着房东看在这些聋哑孩子的面上多给点宽限时间。孙月光还希望以后经济实力强了,能够聘请更多的人一起来从事特教职业。

  孙月光说,我们既然选择了聋儿康复事业,那就应该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它,第一天这样做,一辈子都要这样做,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心法。